发布在
Tech & Code
于2024-05-14
, 最后更新于2024-05-15
.
自从我原来的 Windows 笔记本触控板开始失灵断触之后,我就总打算着更换一台笔记本电脑。再加上原来笔记本电脑在休眠之后大概率无法使用 Wi-Fi 和蓝牙,而且 i5-11300H + 核显性能完全不够用,更换电脑似乎也变得愈发重要。经过一些思考,我更换到了 MacBook Air M3,放弃了 Windows 系统。这里是我的一些原因和使用体验。
自从我原来的 Windows 笔记本触控板开始失灵断触之后,我就总打算着更换一台笔记本电脑。再加上原来笔记本电脑在休眠之后大概率无法使用 Wi-Fi 和蓝牙(怀疑是驱动问题,但是重装更新两次都没有用),而且 i5-11300H + 核显在剪辑视频这种工作下性能完全不够用,此外还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问题,更换电脑这个想法似乎也变得愈发重要。
好问题。
Windows 11 以来的更新让我变得有点失望,不仅仅是割裂的体验,而且还有微软对一些奇怪东西的执着(比如个人认为看似集成,但实际没啥联系的 Copilot)。同时,我还是 iPhone + AirPods 用户,iOS 与 Windows 之间的协作体验更是割裂。
另外,在我看来,Mac 在剪辑/写代码方面的优势是显然的。Apple Silicon 在视频剪辑渲染方面一直是强项,这点也算是解决了我之前笔记本电脑的一大痛点。写代码方面这点可能每个人不太相同,但我个人认为 macOS 上的环境配置会更为方便,同时如果想要做点 iOS 开发,那你就只能用 macOS。(only apple can do
游戏方面,M3 芯片加入了光追支持,但是我不打游戏(
MacBook 系列目前有两款产品,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对于 MacBook Air,你有 M2/M3 芯片,13/15 寸屏幕可供选择;对于 MacBook Pro,你则有 M3/M3 Pro/M3 Max 芯片,14/16 寸屏幕可选。
对于我一个学生党,每天都把电脑往学校背,轻便是必须的。对于日常学校的大多数事情,基本都在 Google Docs 上,剪辑方面日常的视频也不会特别复杂。所以我选择了 MacBook Air。按照我的使用场景,无风扇的 M3 完全可以应对。同时,还轻薄了不少。内存和存储方面我选择了 16GB + 512GB(很基本的笔记本电脑配置了。
同时这次 MacBook Air 只要不是 8GB + 256GB 的最低配,全部都是 8-core CPU + 10-core GPU 的 M3 芯片,而且此次的发售价应该是比去年的 M2 要低的。
这套配置在 Micro Center 是 $1349.99,然后把链接给到 Best Buy,客服很爽快的做了 Price Match(好感暴增),直接付款 + Pick up order,很丝滑的体验。
即使我之前用的是 Redmibook Pro 14 2021,重量大概是 1.4kg 左右,但我上手 MacBook Air 给我的第一感受还是「轻」、「薄」。重量除了拿在手上,感觉放在包里的差异其实不算明显,但是厚度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这个感觉更深的体现在手持 MacBook Air 习惯后再去抓 Redmibook。整台机身下部的厚度就比 USB-C 接口高了一小圈,很酷。
这次我选择的配色是 Midnight(午夜色),官方说比 M2 版本的午夜色提高了抗指纹能力,我自己店内对比发现确实有改进,但是实际使用下来发现该粘的指纹还是会粘。附送的 MagSafe 充电线与机身是一个颜色的,但是最后的 USB-C 接口处,和电源适配器都还是白色(
续航方面给我的体验很夸张。原先的 Redmibook(包括使用两年半的电池损耗),大概早晨上学,日常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基本都是在 Chrome 上),回到家,差不多电量剩余 20%-30%。这台 MacBook Air 给我感觉有点夸张,可以剩余大概 70% 左右。同时,与Windows 笔电不同的一点是,MacBook 插电与不插电的性能表现一致,而且功耗比无敌(ARM 厉害)
屏幕方面,MacBook Air 上使用的是 Retina Display(视网膜显示屏),亮度不及 MacBook Pro,但清晰度和色准依旧优秀。但是,这几代模具的刘海设计实在是有点别扭(?我寻思这里面也没有 Face ID,它就为什么需要这么大一块摆在那里,难道是家族设计吗,还是为下一代模具找好了提升空间
MacBook Air 的扬声器是支持空间音频的,所以当你外放 Apple Music 上的 Dolby Atmos 音乐时,效果还是不错的。15 寸的 MacBook Air 会比 13 寸的多两个麦克风,如果你留意网上的测试的话也会了解到,15 寸的声音会更立体。Spotify 本身是没有空间音频功能的,但是在 iPhone + AirPods Pro 上,可以通过运算的方式分离人声(大概是),实现大致空间音频的效果,只需要选择「追踪头部」就可以了。但是在 MacBook 上,貌似不支持这个功能。
触控板的体验完全爆杀我之前用过的大多数 Windows 笔记本电脑,一开始有点不太习惯这种虚拟的震动反馈,但到后来感觉还是很舒服的。但直到如今,我仍然无法适应 Magic Mouse 的感觉,在学校里是能用会用,但还是觉得不算好用。
经过近四年的时间,现在绝大多数软件都提供了 Apple Silicon 版本,软件生态已经基本不用担心。在我使用的这三周内,我完全没有使用过 Rosetta 2。本人现在对 Windows 软件基本没什么需求,所以也暂时不用装虚拟机。接口方面,这台 MacBook Air 只有 1 个 3.5mm 接口,1 个 MagSafe 接口 和 2 个 Thunderbolt 4。如果我需要从相机内导出素材这些肯定是需要一个扩展坞的,可是除此之外,好像身边的其他设备都可以 USB-C 或者无线。(其实相机也可以直接连接 USB-C 线
iOS + macOS 的生态方面协同非常顺畅,AirDrop 在同一 Apple ID 下无需询问即可传输,iCloud 同步 + 接力用起来特别的舒服(特别是 AirPods 的无缝切换),真的是要被生态绑架。
就这样,我放弃了 Windows,且在被 Apple 生态绑架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台 Mac 目前工作的很好,没有明显的缺点,但对比 M2 MacBook Air 来说只能算是芯片的常规升级。在前两天简短的发布会上,全新的 M4 芯片首发在了 iPad Pro 上,性能似乎也是常规升级,但用上了他们的第二代 3nm 制程(此外在 AI 方面有大提升,但是我们或许要等到 6 月的 WWDC 才知道在桌面表现的详情)。